岢嵐:讓群眾搬得出穩(wěn)得住能致富
輿情忻州7月1日消息 岢嵐縣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,全縣總面積1984平方公里,轄3鎮(zhèn)7鄉(xiāng)99個行政村,常住人口6.9萬,人均耕地7.97畝,是山西省重點幫扶縣。
近年來,全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(xiāng)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,牢記囑托,感恩奮進,扛牢政治責任,強化工作舉措,聚焦責任、政策、工作“三落實”,緊盯教育、醫(yī)療、住房“三保障”,扭住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、鄉(xiāng)村建設、鄉(xiāng)村治理“三任務”,健全三級包聯(lián)、監(jiān)測幫扶、搬遷后扶、資金投入、駐村幫扶五項機制,構建落實“3335”鞏固銜接工作矩陣,奮力推動農業(yè)高質高效、鄉(xiāng)村宜居宜業(yè)、農民富裕富足。
▲在藍天遠山之間,宜居宜游的宋家溝已經成為岢嵐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排頭兵”。圖/于海軍
藍天如洗,青山擁翠,碧水入廊,5月的岢嵐,如一顆碧綠翡翠,鑲嵌在晉西北高原。
2017年6月21日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,來到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、宋家溝村,慰問深度貧困群眾,對通過易地搬遷,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,奮力擺脫貧困,給予高度肯定。
幾年來,岢嵐縣加大力度、加快進度實施深度貧困村整體搬遷工作。岢嵐縣的貧困戶搬出窮山溝,從農田走進車間,外出務工收入微薄的農民工,也回家上班賺錢了。
無論產業(yè)發(fā)展、就業(yè)幫扶,還是社區(qū)治理,岢嵐竭盡全力確保搬遷居民搬得出、穩(wěn)得住、能致富。6年來,岢嵐城鄉(xiāng)面貌煥然一新,搬遷居民的幸福生活匯聚成大美圖景,如一幅潑墨山水畫,在嵐山漪水間舒展開來。
新生活
“你看老劉,搽上護膚品了。”熟悉劉福有的人,道出了這一生活細節(jié),在他們看來,這是美好生活的印證。
劉福有原是山西忻州市岢嵐縣陽坪鄉(xiāng)趙家洼村貧困戶。2017年6月2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期間,親臨趙家洼村看望村民。
3個月后,趙家洼村實施易地搬遷,劉福有搬進了位于縣城的移民新區(qū),還有了一份正式工作,掙上了工資,成了城里人。
劉福有指著客廳里習近平總書記與他們老兩口親切交談的照片說:“如今這幸福生活全靠共產黨,感恩習近平總書記。”
岢嵐縣位于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(qū)。劉福有所在的趙家洼村,坡陡溝長、土地貧瘠、災害頻繁,全村1308畝耕地中,陡坡地就有900多畝。
趙家洼村原有54戶115人,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2戶44人。因為交通不便,村民陸續(xù)搬離了這個窮山溝,最后只剩下6戶人家,全是老人。村里的年輕人都往外走,外頭的姑娘不愿意嫁進來。
搬來縣城前,劉福有夫婦與年過九旬的老母親,擠在兩間老舊的土坯房里,一張大炕,一張小床,幾個破舊的樟木箱是全部家當。房子四面透風,天晴透光,下雨漏水。吃水也不方便,村里就一口井,今天喝光,要等一天后,井底才能出水。由于氣候干旱,趙家洼的田地不好,產量很低。一方水土養(yǎng)不了一方人,遇上不好的年景,連化肥錢都掙不回來。
2017年6月21日,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了劉福有的土坯房。
“總書記坐在炕上握著我的手問收入多少,生活怎么樣,脫貧幫扶效果如何。出大門時還握著我的手叮囑我好好干。”時隔6年,劉福有仍清晰地記得總書記到訪時的每一個細節(jié)。
在趙家洼村,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村民: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(qū)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,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,不管任務多么艱巨,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,這個承諾都要兌現。
2017年9月22日,農歷八月初三,這是一個趙家洼村全體村民都難忘的日子。
在習近平總書記到訪后3個月,趙家洼村實施整村搬遷。包括劉福有在內的6戶村民“拎包入住”搬進了位于縣城的廣惠園小區(qū),住上了樓房。
兩室一廳,80多平方米,南北通透、光照充足,這是劉福有溫暖、舒適的家。新家寬大、亮堂,水龍頭一開,就有自來水,用上了電磁爐、抽油煙機,衛(wèi)生間裝上了電熱水器、抽水馬桶。冬天有地暖,一進門就暖烘烘的。
屋里這些家具、電器等,都是政府幫忙置辦的。算上移民搬遷補助款,他沒花一分錢。
搬家前,村里的6戶人家按當地習俗在一起吃了頓油糕,揮手向窮日子告別。
占地700多畝、可容納兩萬多人的廣惠園小區(qū),干凈整潔,有花有草,商店、學校、幼兒園、醫(yī)院、休閑小廣場一應俱全。
從兩間土坯房到兩室一廳的樓房,劉福有一家真有福!
搬遷后,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,劉福有和妻子楊蛾子都成了廣惠園小區(qū)的清潔員,夫妻二人每月能有2100元的收入。
“環(huán)衛(wèi)工一年下來能掙兩萬五,還有光伏扶貧全年能收入3000元。”劉福有說,退耕還林補助、農資補貼、低保、養(yǎng)老保險、老年生活補貼,再加上其他的,每年收入能有5萬多元。
楊蛾子是一名老黨員,現在還是社區(qū)的積極分子。剛搬家時,她并不適應“城里人的生活”。從小在村里長大的她不會唱歌跳舞,習慣了每天下地干活兒,有幾次一大早就叫上老伴,回趙家洼地里干活兒。
如今,楊蛾子從初來乍到的不適應,已經真正融入城里人的生活,還成為廣惠園社區(qū)活動的積極分子。
搬遷居民搬進來更要穩(wěn)得住,要扶上馬送一程,作為岢嵐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點,廣惠園社區(qū)1.3萬人,搬遷戶就有5000多人。他們面臨著從農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過渡,以及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。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大山里的這些老人來說,這個過程是最難的。
廣惠園社區(qū)黨委書記尹建明介紹,為了解決搬遷人口的實際問題,縣里在社區(qū)設立了便民跟進服務平臺,為社區(qū)居民,尤其是搬遷戶提供戶口辦理、就業(yè)與培訓、法律咨詢等便民服務。除此之外,還發(fā)動黨員深入搬遷戶,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,鼓勵大家積極參與社區(qū)活動,幫助這些鄉(xiāng)親適應新的生活。
“上班族”
夏日的岢嵐縣廣惠園社區(qū)幫扶車間內一派繁忙,一排排縫紉機“噠噠”作響,穿線、裁邊、縫合,堆積的布料和皮面經過工人們的巧手變成一件件精美的箱包。
2018年7月,岢嵐縣引進了箱包皮具廠,在廣惠園社區(qū)建起了扶貧工廠。
這里的工人大多數來自廣惠園社區(qū)周邊,很多都是脫貧戶、搬遷戶。自從幫扶車間開到家門口,他們也搖身變成了“上班族”。
這里相對靈活的工作時間,讓他們真正實現了就業(yè)不離家,務農、顧家、掙錢“三不誤”。
李娟是廣惠園社區(qū)幫扶車間一車間組長,作為易地搬遷戶,以前在陽坪鄉(xiāng),土地少,收入不多,平時要外出務工補貼家用,臨時工、服務員都做過,收入微薄。
如今進了幫扶車間,李娟每個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,愛人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,這個收入對于他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。
李娟表示,在家門口就業(yè),既能照顧公公婆婆,還能照看到孩子,兼顧家庭。
“要沒有這個車間,有些人整天在街上游蕩,哪里能找到這樣的工作,尤其是有些年紀大的、身體殘疾的人外出務工沒人要,都能在幫扶車間找到一份工作。”李娟說,年齡大的掙得也不少,每個月也有兩三千塊錢的工資。
孔瞞存今年74歲,家里七口人,是易地扶貧搬遷戶,如今在幫扶車間干些力所能及的活,不累,工作時間也靈活,計件領工資,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。
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負責人余建水介紹,幫扶車間內目前有工人148人,搬遷戶、貧困戶占40%左右,60歲以上的有幾十人。收入高的一個月能拿到5000多元錢。
據了解,岢嵐經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新的廠區(qū)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后,該公司還能帶動350人就業(yè)。“目前,訂單源源不斷。”余建水說。
受益于易地搬遷政策,大澗鄉(xiāng)曹家溝村村民張偉一家從曹家溝搬進了縣城廣惠園社區(qū)。進了城,房子漂亮了,生活方便了,可他這心里沒底,地地道道的農民,除了種地別的不會。
起初,張偉夫妻倆只能打零工,收入微薄。兩個孩子出生后,生活一度十分拮據。
了解到張偉的情況,岢嵐縣人社局工作人員上門向他們介紹當地技能培訓政策,并鼓勵二人報名。一番商量,張偉夫妻都參加了烹飪培訓。培訓班里,他們學到了好多實用的東西。有了一技之長,就在縣城開了家燒麥館。
如今,店里每月有一萬多元的收入,他們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(jié)節(jié)高。
在岢嵐縣,類似張偉情況的家庭有很多。針對易地搬遷脫貧人口,岢嵐縣始終堅持搬得出,更要穩(wěn)得住,逐步探索建立了“需求+供給”“培訓+品牌”“技能+就業(yè)”等職業(yè)技能培訓體系,廣泛開展訂單式、嵌入式、套餐制、項目制培訓,對未實現就業(yè)的脫貧勞動力開展職業(yè)技能培訓。
技能培訓包括烹飪、縫紉、保育、焊接、機械操作等內容,力求實現培訓一人、就業(yè)一崗,脫貧一戶、帶動一片。同時,不少參加培訓人員還利用所學技能,開起了店鋪,做起了生意,從打工仔變成了小老板。
通過培訓的人員可選擇自主擇業(yè)或推薦到用工企業(yè)進行就業(yè),既解決了本土勞動者就業(yè)難,又解決了落地企業(yè)用工難問題。
2022年6月建立的“零工市場”,一年來為企業(yè)和400余人次的技術型勞動者牽線搭橋。
岢嵐縣“零工市場”工作人員郭琴介紹,目前,市場與縣內260個靈活用工個體經營者建立長期服務協(xié)議,儲備搬運、保潔、餐飲服務、泥瓦、水暖工、保育員等崗位700余個;與縣外55家企業(yè)達成長期服務協(xié)議,儲備縫紉工、電工、焊工、機床運維、平面設計等崗位1000余個,成功推介就業(yè)652人。
加熱、熔錫,嫻熟地操作著電烙鐵,每一個步驟都認真細致、一絲不茍。高敏是“零工市場”這一就業(yè)服務平臺的受益者,兩個月前,她在縣里舉行的“春風行動”招聘會上了解到“零工市場”,并通過市場進入現在的公司,成為上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。
近年來,岢嵐縣結合實際情況,及時制定出臺《岢嵐縣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一次性交通補貼實施方案》《關于增補脫貧戶及監(jiān)測戶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(yè)交通補貼的通知》等一攬子福利政策,對脫貧戶及“三類戶”富余勞動力到縣外省內務工就業(yè)、同類人員跨省務工就業(yè)、縣內務工就業(yè)的人員都給予相應的就業(yè)獎補。符合條件的務工人員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多種渠道擇業(yè)并領取相關補貼。據統(tǒng)計,2022年岢嵐縣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(yè)人員達6689人次,共發(fā)放補貼資金424.98萬元。
岢嵐縣鄉(xiāng)村振興局局長索晉甲介紹,岢嵐結合實際打好就業(yè)組合拳,積極開發(fā)護林、綠化、保潔等公益崗位,重點吸納殘弱勞動力、無法外出的脫貧勞動力就業(yè),對貧困邊緣戶提供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服務,讓更多的城鄉(xiāng)富余勞動力走出家門,走向社會,有活干、有錢掙,在穩(wěn)定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實。
富起來
綠樹滴翠,紅花吐芳,石頭路面泛著油光。走進宋家溝,路旁房舍錯落有致,燈籠高掛,屋瓦如鱗,在藍天遠山間,美麗又祥和。
宋家溝村是岢嵐縣的一個千年古村,過去這里村民吃水難、看病難、出行難、娶親難,生活貧困。“十三五”期間這里承接安置了周邊14村145戶265人。
2017年6月21日,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時來到宋家溝村,使廣大干部群眾備受鼓舞、倍增信心。
6年來,全村人不忘總書記囑托,脫貧攻堅,真抓實干,宋家溝甩開膀子,鄉(xiāng)村游異軍突起。典型的晉北民居村貌,吸引了八方來客。
幾年時間,宋家溝一口氣摘下國家3A級景區(qū)、全國鄉(xiāng)村旅游重點村、中國美麗休閑鄉(xiāng)村、全國鄉(xiāng)村治理示范村等諸多榮譽。眼中的綠水青山成了宋家溝人握在手里的金山銀山。
宋家溝是岢嵐縣農村特色風貌整治的“試驗田”。當地以特色風貌整治為牽引,同步架構鄉(xiāng)村旅游經營體系,因地制宜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,讓村民在脫貧之時就開啟鄉(xiāng)村旅游振興農村的新征程。全縣153個村“顏值”同步提升,連成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。
大清早,街上的游客便絡繹不絕,叫賣聲此起彼伏。宋家溝村三棵樹廣場旁的“老沈涼粉”小吃攤擠滿了人,沈姚付和老伴兒劉林桃正熱情地招呼著客人。
“現在,沈姚付也算是宋家溝名人了,來這里旅游的人都要去他的小院看看,嘗嘗他家做的涼粉。”宋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游存明說。
沈姚付一家2017年4月移民搬遷到宋家溝。搬過來后,沈姚付老兩口就支起小攤賣涼粉,沒想到做成了明星產品、打卡美食,收入十分可觀。
除了小吃攤,沈姚付在口子上村還有12畝耕地,種了土豆、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紅蕓豆,年景好的時候能賣1萬多元。做涼粉用的是自家土豆,降低了成本。一年下來,沈姚付一家能有5萬多元的收入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生活越來越好的老沈把一家人的感恩之情寫進了春聯(lián)“黨的政策記心間,小康路上永向前”,橫批“春風送暖”。
52歲的趙明明原是宋家溝鎮(zhèn)木家村的貧困戶,2017年整村搬遷到宋家溝村,從此告別了破舊的土瓦房和泥濘彎曲的山道,住進了寬敞明亮、干凈整潔的新房子。
“以前吃塊豆腐都得跑10里地,買東西很不方便,F在家門口什么都有,想吃什么吃什么。”提及現在的好生活趙明明說,如今,每年種植收入就有5萬多元,搬遷以前連2萬元都掙不來。
每年6月初到8月末,趙明明都會到深山里去采集山珍。“只要手腳勤快,不怕賺不來錢。采蘑菇、挖藥材也是致富的好門路。”趙明明坦言。
趙明明一年四季都不閑著,春天種地,夏季采蘑菇、刨藥材,秋天摘沙棘,冬天賣土特產。同時,他還是村里的護林員,每月有800元工資,一年下來家庭收入近9萬元,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,走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戶持續(xù)增收的好路子。“黨的幫扶政策好,我們也要用力往前跑。”談及未來,趙明明信心滿懷。
在宋水街,“堡主”周明則那最熱鬧,不時有孩子們的歡笑聲傳來。
周明則是宋家溝本村人,年輕時腰受了傷,不能再干重活,4個孩子,兩個老人,他的日子過得很煎熬。如今,村子美了,綠了。老周當上了護林員,老伴兒在村里做保潔員,老兩口一年能拿到2萬多元的工資。
2020年,周明則把家收拾出來,辦起了農家樂。女兒給他買了一個充氣城堡,沒幾天他就賺回來一萬多塊錢。他高興地說:“上有黨的好政策,給咱指明了路,咱就跟著加緊走。”
李愛嵐從2017年起義務擔任村里的講解員,到如今已是6個年頭。
從小長在宋家溝村,留在李愛嵐成長記憶里的是村里過去貧窮落后的模樣。“那個時候村子又舊又窮,人們都往出走了,哪還有來旅游的。”李愛嵐說。
“感覺這個村的人都透著一股子自信,整個村子也有股精氣神。”如今行走在宋家溝村的街巷,不時有游客傳來這樣的評價。
每每聽到這樣的贊嘆,李愛嵐就倍感高興。她知道,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。
如今,李愛嵐每天奔忙于村委會和村巷街道之中,向游客講述著發(fā)生在宋家溝的動人故事和歷史變遷。
“我要讓人們知道宋家溝人不僅生活富起來了,而且精神也富起來了。”李愛嵐說。
昔日其貌不揚的49萬畝野生沙棘林,如今成了香餑餑。宋家溝建起了功能食品有限公司,研發(fā)生產的沙棘藥茶入選了“山西藥茶”系列區(qū)域公共品牌,F在,該公司形成了年處理5000噸沙棘鮮果、4000噸沙棘鮮葉的產能。
周邊鄉(xiāng)親們也跟著“沾光”,現在上山摘些“葉葉”,砍個“枝枝”,就能賣個百八十塊錢。
提升傳統(tǒng)產業(yè),支撐貧困戶持續(xù)增收;壯大特色產業(yè),延伸產業(yè)鏈帶農增收;培育新興產業(yè),引領貧困村快速增收。
從一張藍圖到一幅實景,宜居宜游的宋家溝已經成為岢嵐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排頭兵”。
在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,岢嵐縣有116個村莊完成整村搬遷,2561戶6127人全部住進新房。作為解決“一方水土養(yǎng)不好一方人”的根本途徑,“十三五”期間,當地通過產業(yè)發(fā)展、就業(yè)幫扶、社區(qū)治理、權益保障、公共服務等配套措施,保證了搬遷居民既能搬得出,又能穩(wěn)得住,逐步能致富。(周俊梅)
責任編輯:丁麗娟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互聯(lián)網輿情忻州” 的所有作品,版權均屬于互聯(lián)網輿情忻州(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);未經本網授權,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;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(xié)議的單位及個人,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,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,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“來源:互聯(lián)網輿情忻州”。違反前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2、凡本網注明 “來源:XXX(非互聯(lián)網輿情忻州)” 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
※ 網站聯(lián)系電話:18295883981 郵箱:hlwyqxz@163.com